光明日报:“一带一路”人心相通需语言先行

发布时间:2018-05-15 16:32:05

一个国际会议可以有多少种工作语言?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给出的答案是——18种。

在会议现场,每个座位上都放有一张列举了18种语言的名单:汉语、英语、法语、俄语、西班牙语、柬埔寨语、捷克语、匈牙利语、印度尼西亚语、哈萨克语、老挝语、蒙古语、波兰语、塞尔维亚语、土耳其语、越南语、日语和韩语。而这么多语言,只占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53种官方语言的三分之一而已。

2013年,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,就高瞻远瞩地提出“五通”,即政策沟通、道路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货币流通、民心相通。实现“五通”,当然需要语言互通。首先,政策要用语言表述。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,并使相关政策、法律、规划、措施为民所知所用,环环都需语言交流。其次,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。语言之路不通畅,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。再次,“五通”之中,民心相通看似最“软”,但要把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为命运共同体,实现利益互惠、责任共担,民心相通更为根本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可以用英语等语言作为通用语,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、难以表情,只能通事、难以通心。欲表情、通心,还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当地语言、民族语言。

必须承认,语言互通是“一带一路”互联互通的基础,更是民心相通的前提条件。语言不通的话,语言附带的各种信息,获取起来就比较困难。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比较大的语种,像英语、法语、俄语、西班牙语等,获取相关信息,但是这些信息,经过第三人转诉、过滤后,难免偏离最初含义。要想得到真实的、精准的信息,就有困难。重要的信息,比如说法律信息、经济信息、文化信息,如果不能够用当地的语言直接获取的话,还有可能陷入歧义,甚至带来很大的麻烦。

“一带一路”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,重要的是要把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有机对接起来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,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。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,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,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、看着顺眼,注意词语使用得体。我们必须要加强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,善用理解、包容之语,方能搭建“民心相通”之桥。

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需要有大批既懂得通用语言也精通当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。语言是无形之路。共同规划道路、共同修建道路、共同使用道路,需先修建语言之路;贸易畅通、货币流通,更是离不开语言服务,需要语言支撑。语言的沟通、高级语言人才的培养,看起来是个语言问题,实际上制约着我们在“一带一路”这条路上走得快还是走得慢,走得好还是走得不好,走得远还是走不远。